中华民族作为农耕民族,对土地怀有深厚情感。在 “生于斯,长于斯,死于斯,葬于斯” 的文化影响下,土葬长期以来成为主流安葬方式。然而,在广袤国土与漫长历史中,多种独特的安葬方式在不同地区存续发展,展现出中华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。这些丧葬习俗,也蕴含着古人对死亡的深刻认知。
饱受争议的升天捷径:火葬
考古文献显示,早在新石器时代,火葬就已作为一种安葬选择出现在中华大地。《墨子・节葬下》记载:“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,其亲戚死,聚柴薪而焚之,熏上,谓之登遐,然后成为孝子”;《后汉书》也有 “羌人死皆焚其尸” 的描述。在两汉以前,火葬主要流行于汉族周边族群,汉族普遍认为焚尸是对死者的不敬。随着两汉后佛教传入中原,火葬借助佛教文化逐渐被人们接纳。不过,从宋朝至明清时期,政府多次明令禁止火葬,民间却屡禁不止。火葬之所以流行,一方面因其相较于土葬更为便捷,另一方面受佛教 “烈火焚身可助灵魂摆脱躯体束缚、通往极乐世界” 观念的影响,使其逐渐被广泛接受。
融入山水之间的神秘:崖葬
崖葬,又称悬棺葬,是将棺材悬挂于悬崖之上的特殊安葬方式,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的濮越民族。濮越民族依水而居、生活在山野之间,其对死亡的认知深受生活环境影响。亲人离世后,后人常将逝者生前使用的木船改造成船棺,将遗体安放其中,再将船棺悬挂于后世常经过的河道边崖壁或山洞内。船棺不仅是安葬载体,更寓意着将逝者灵魂从此岸安全渡往彼岸,体现了 “祖先灵魂归处即故乡” 的观念,这种思想在南方诸多民族中广泛存在。
筑木为巢的生命延续:树葬
古代树葬与现代树葬形式大相径庭。古人的树葬是将棺材与树木融为一体,在树上打造棺椁安葬逝者,这种方式也被称为悬空葬、天葬或挂葬。例如,我国东北的契丹族、鄂伦春族就有 “置死者与树枝间,任鸟雀食之” 的习俗。北方树葬的产生,一方面是由于冬季冻土地区难以实施土葬,另一方面源于人们对原始社会树上筑巢、树下劳作生活方式的记忆,因而形成了这种带有献祭意味的安葬形式。
古人对死亡的认知,在现代人的安葬方式中依然有所体现。以沈阳天山墓园为例,其中的树葬和墙壁葬颇具特色。
树葬是将火化后的骨灰埋葬于树下,大树汲取骨灰养分继续生长。在人们心中,大树是祖先精神的寄托,象征着祖先生命的延续。这种树葬方式具有诸多环保优势:
其一,不会大面积破坏墓穴周边植被与土壤;
其二,仅用小块墓碑标记,无复杂地面建筑,既降低成本,又简化葬礼流程;
其三,树木一旦长成,墓园便不会砍伐,承载着祖先象征的大树得以长久生长。
墙壁葬则以节省土地和方便著称。与古代悬棺葬相比,现代墙壁葬更为简易安全,祭祀祖先无需前往野外危险之地。此外,墙壁葬灵活性极高,若家庭因工作变动频繁迁居,可将祖先骨灰带走,在新落脚城市的墓园重新安葬,真正实现 “无论迁居何处,都能与祖先相伴”。当暂时未找到合适墓地时,墙壁葬也是过渡的绝佳选择,可待气候、环境适宜时再行安置,这种灵活的安葬特性,使其备受青睐。
如果您有任何问题,随时可以拨打 24 小时服务热线 024-66687779、024-66688236 咨询,工作人员都会耐心解答。